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打造“极速先锋城市”、规划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构建“超充之城”、推动工业互联网进程……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3年,深圳围绕新基建建设提出多项发力目标。
202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提出全年将投资超1100亿元用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1-10月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其中,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达31.3%,制造业投资增长23.2%。
不仅仅是深圳,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河南等多地也先后从不同侧重点出发,加码新基建建设。
自从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将新基建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着力点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全国各地的行动发现,以上海和深圳为代表的新基建试点城市正在进入第二阶段,传统基建与新基建融合、与城市产业发展相结合是重要发力方向。
受访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力新基建,城市需要明确过往的产业基础、城市发展的动态需求、未来城市财政的供给潜力等,促使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协同发力。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稳投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给出的权威说法,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作为全国首批新基建试点城市,2023年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提出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今年再投资超1100亿元抢跑布局新基建。
在5G新基建领域,2月11日,深圳提出建设“极速先锋城市”,到2023年底前,将建成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超级宽带网络,实现“双千兆、全光网、1毫秒、万物联”网络建设目标,打造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极速先锋城市。
目前,深圳新增5G基站1万个、深圳弈峰科技光明5G大数据中心项目落地、政务云项目进入二期等。
在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方面,有多条高铁、城际、地铁线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新基建项目—深中通道,随着海底隧道管内压舱混凝土浇筑完成,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届时,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深中通道将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广深第二高铁”,深大城际,坪地首条地铁等多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推进中。
6月29日,深圳吹响建设“超冲之城”号角,到2024年底,累计建成充电桩45万个、超级快充站175座、V2G示范站85座、综合能源补给站30座。
目前,深圳全市已建成超充站65座,已建成充电桩超过19万个,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同时,为打造聪明的城市,加快数字化经济发展,6月9日,深圳开启数字孪生先锋城市行动,提出建设一个一体协同的数字孪生底座、构建不少于十类数据相融合的孪生数据底板、上线承载超百个场景、超千项指标的数字孪生应用、打造万亿级核心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深圳对工业互联网发展进行扶持。2023年,深圳安排7420万元对以云镝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此外,龙岗区入选2023年度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聚集了华为、比亚迪等千亿级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超2400家新利体育。
临近2023年末,在算力领域,深圳再立新目标,12月5日,《深圳市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发布,提出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空间布局科学合理,规模体量与极速先锋城市建设需求相匹配,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及应用赋能等方面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绿色低碳和自主可控水平显著提升的先进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构建通用、智能、超算和边缘计算协同发展的多元算力供给体系,打造“多元供给、强算赋能、泛在连接、安全融通”的中国算网城市标杆。
不难看出,深圳正在“抢跑”新基建赛道,究其原因,新基建带来的城市强势发展动能是出发点。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我国其他地方靠出售土地作为主要财政来源不同,深圳由于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在2010年开始后,深圳已无更多土地出售作为财政来源,但是深圳却依靠实体经济和产业经济仍保持高速的发展,这便得益于深圳在新基建的早布局、强布局。比如在深圳经济发展中表现强势的新能源产业,据了解,深圳目前有新能源企业2.4万家。其中,拥有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企业1家,百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20家。在储能领域,深圳拥有企业近7000家;在锂电领域,拥有企业4000家据官方数据统计,2022年深圳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810亿元,同比增长26%。
在新能源产业强势发展的背后,则是依托深圳在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多方布局。深圳率先打造了国内首个“电力充储放一张网”,融合多源异构数据,包括18万个充电桩、5100个5G储能基站、6000个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1200个光伏站、15个储能示范站、13个车网互动站、46个换电站及大型数据中心等资源,并与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协同,实现分布式资源可观、可测、可控,全过程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武良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在新基建领域有两大优势做法,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借鉴。首先,深圳新基建建设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出发,基于已有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坚持服务于产业发展,加快新基建与产业发展融合,比如深圳将5G应用到传统的道路设施(智慧杆)中,加快路网融合,实现智能化发展;其次,在传统基建建设中,加快融入新基建的标准和技术,比如在公共基础设施建筑主体部分,融入“双碳”标准,增加光伏发电板以及智能电力储存配套等。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资委、国家统计局四部门相继发声,继续加快新型基建投资。
其中,8月,北京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夯实先进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双千兆计划,超前布局6G未来网络;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隐私计算、城市空间操作系统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8月,河南省印发《河南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河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争取进入全国前5位,通信网络、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实现全国领先,算力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突破,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样板、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10月,上海市则开启二轮新基建目标,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初步建成双万兆城市,进一步拓展为“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个方面重点领域建设。
广州从拓宽资本来源渠道出发,提出民间投资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1月,广州市政府印发了《广州市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开展5G基站、大数据中心、算力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
记者梳理发现,依托已有的新基建基础,科技创新驱动、数字化、信息网络加速仍是我国新基建投资建设新趋势。
信息网络正由千兆到万兆提速,深圳提出在2025年打造成全国的全国“千兆城市”标杆,建成全球领先的新一代互联网,城市宽带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海则立下目标,2026年底,初步建成以5G-A和万兆光网为标志的全球双万兆城市。同时,北京和上海都提出超前布局6G网络。
赋能城市智慧治理,上海、深圳、北京都提出围绕城市要素不断增强数字化能力。其中,上海提出交通、物流、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面向城市数字生活新图景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而深圳则以公共领域出发,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公共建筑和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构建智能、泛在、先进、互联、共享的物联感知体系,助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
北京则提出加快布局智慧城市共性基础设施,建立智慧城市感知设施“一套台账”。
同时,紧贴数字经济和战略新兴产业需求。深圳建设“超充之城”,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充电桩网络;上海打造“双万兆城市”,为物联网、传统工业转型奠定通讯基础。
武良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全力推进新基建建设目标的引领下,城市需要明确自身发力点,即城市发展的资源禀赋内核是以投资驱动还是消费驱动为主。同时城市需要明确过往的产业资源储备、城市发展动态需求以及未来城市财政的潜在供给能力,才能真正的实现有的放矢,精准投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则结合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投资项目进行分析。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4年,政府投资力度加大,资本金比例增加,会带动社会资金跟进。需要注意的是,在财政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布局重点投资项目时,既需要在项目选择上下功夫,也要在加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上下功夫,不打无把握之仗,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基建。在推进项目建设中,要注意畅通部分投资适时转化为消费基金的支付渠道,有效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项目建设中既要关注项目质量,也要考量项目的资金链如何保持连续性。切忌搞盲目投资,既要考虑投资的社会效益,也要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更要兼顾长远的可持续发展。